用户画像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产品形态,诸如个性化搜索,推荐,广告,增长策略,精准营销等领域,用户画像都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用户画像并不是策略产品经理的专属能力,很多领域都能用到,那么了解其构成和生产方法很有必要。

用户画像这个概念目前业界并没有太明确的定义,最早是在用研的时候涉及到一个用户模型的概念。用户模型是真实用户的一个虚拟代表,但是它却有着各种真实的信息数据。

比如:人口统计学信息,社会信息,金融信息等等,通过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分类汇总,最终用于研究不同类型群体的行为,目标特性区别,进而去进行产品设计。

策略产品当中的画像,大体含义相似,但是侧重点不同。诸如搜索,推荐等策略产品中用到的画像是基于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通过建模,规则,统计的计算方式,最终形成一种类似tag签的形态赋予到每一个用户身上,因此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把用户画像称作是用户标签。

用户画像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使用这些复杂无章、没有直接商业价值的数据,通过清洗、挖掘、整理,生产岀能够直接指导商业运营的用户属性体系,包括人口属性、 行为轨迹、用户分群、生活场景、消费偏好等,这些属性需要有明确的层级划分和可理解性。

所以画像,也可以看作是把大量的数据标签化的过程。

功能类产品设计比较注重用户的一些基础类的标签,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是良好的用户体验,这个必然和用户的性别,年龄,职业等等这些基础信息很相关。

但是,在策略产品中的标签,大多数会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因为策略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流量分发的效率,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做的每一件优化策略相关的事情都是在为转化,商业负责。

用户标签体系如何设计?

一般用户标签体系会按照不同级别的主题进行设计,通常有三级主题,如同商品类目体系一样,都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比如下面是我之前在做的一个标签主题分级:

用户画像,这么看就对了

具体到一级主题下,一般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基础属性:通常是指用户的个人固有信息,比如性别,年龄,LBS信息等;

金融属性:通常是指与用户收入,财富,信用相关的,比如交易风险,服务风险,金融信用等等;

用户偏好:用户个人的偏好,比如类目,品牌,购买力等,这个也是用户画像当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用户特征:通常我们针对一些特定用户群体做的一些标签,比如旅游达人,电子发烧友等等,都是用户在某一个领域强需求的表现;

用户分层:根据特定的目标,对用户进行价值分层。比如VIP等级,活跃等级,购买力等级等;

用户行为:即用户各种浏览,交易,操作行为的统计;

垂直标签:特定业务使用的标签,比如互联网医疗,拍卖等等。

那么,这么多用户标签如何计算出来?一般来说标签的计算方式包括三种:

统计类:直接通过统计的方式进行计算;

逻辑类:通过制定规则逻辑来进行计算,这种也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模型类:通过模型进行预测输出。

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用户画像很多时候会面临一个很大的窘境:规划的时候,梦想的各种使用场景,各种价值表现,等到上线了,你会发现使用率不足个位数

典型的:梦想造火箭,结果拧螺丝。

所以,我建议各位:标签的开发,要基于真实的业务需求,而且有切实的应用场景触发,而不是靠会议室规划,靠你之前做过什么。

以上,希望能带给你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