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好夕雷
我们试着回想下,在进行产品面试时,一般会怎么回答类似问题。
“产品经理的需求来源,主要有哪些?”
正常会比较笼统地说:“有老板的 P0 需求、销售或运营为了完成 KPI 而设的业务需求、财务风控需求、一些 BUG 修复、界面样式优化等。”
我翻看了下几年前的产品面试准备,也是类似的答题思路。
说实话,作为产品老油条,大小也面了不下几十个产品,这样的回答完全没有任何加分和说服力,你可以理解为说了一堆废话。
为什么说这样的回答无用?
这道面试题的核心是,让面试官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评估候选人的需求管理能力是否过关。
这么泛化的回答,除非面试的是老板,否则请自求多福~
同样的问题,你可以花几分钟想一想,再往下看。
什么是 STAR 法则?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面试成功率呢?你可以试着使用 STAR 法则进行面试回答。
STAR 法则,本质上是一种讲述故事的技巧。
它是情境(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结果(result)四项的缩写。
即在什么情况下,任务是什么,完成了什么事,获得了什么结果。
试着用 STAR 法则,回答产品面试题
我们回到这个题目:“产品经理的需求来源,主要有哪些?”
那么使用 STAR 法则,是怎么回答问题的呢?
-
情境(situation):在上家公司,我们主要有“产品、技术、运营、设计、财务、人事”等几个部门,需求来源也主要来自他们,还有部分是一些“个人产品灵感、数据分析洞察、界面样式优化、系统 BUG 修复”等。
-
任务(task) :日常我收集需求,主要是通过“微信群聊天、开会沟通、日常工作对接”等方式收集需求。
-
行动(action) :然后通过自行搭建的需求管理表,进行需求池筛选和版本排期。并根据排期撰写 PRD 需求文档,最后完成需求评审后,交由前后端进行开发和验收。
-
结果(result) :去年统计了一下,我总共管理大概 263 个有效需求,并按“需求优先级、需求颗粒度、影响人数、使用频率、重要紧急”等维度进行了需求分类和排序,需求完成率达到了 83%。
整理下新旧回答,旧回答如下:
有老板的 P0 需求、销售或运营为了完成 KPI 而设的业务需求、财务风控需求、一些 BUG 修复、界面样式优化等。
遵循 STAR 法则的新回答:
在上家公司,我们主要有“产品、技术、运营、设计、财务、人事”等几个部门,需求来源也主要来自他们,还有部分是一些“个人产品灵感、数据分析洞察、界面样式优化、系统 BUG 修复”等。
日常我收集需求,主要是通过“微信群聊天、开会沟通、日常工作对接”等方式收集需求。
然后通过自行搭建的需求管理表,进行需求池筛选和版本排期。并根据排期撰写 PRD 需求文档,最后完成需求评审后,交由前后端进行开发和验收。
去年统计了一下,我总共管理大概 263 个有效需求,并按“需求优先级、需求颗粒度、影响人数、使用频率、重要紧急”等维度进行了需求分类和排序,年度需求完成率达到了 83%。
可以看到,经过优化的面试回答,相比原先的内容更具说服力和故事性。
所以你在面试的时候,可以尝试运用 STAR 法则,将你的工作经历包装成一个又一个故事。
只要你有理有据、生动形象地把这些故事讲给面试官听,让他们快速地了解你的优势和能力,相信 offer 肯定是拿到手软的啦~
总结
STAR 法则,本质上是一种讲述故事的技巧。
它是情境(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结果(result)四项的缩写。
如果想要提高面试成功率,建议通过 STAR 法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