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回答一个同学的问题,一个很老生常谈的问题。

“我没学历,没大公司背景,没核心项目经历,想跳槽大公司,应该怎么做?”

我没说错吧,是不是很老生常谈…

但是问题本身没毛病,确实是一个很痛的痛点,我相信几乎90&的“大厂编外人士”都有这样的困惑和疑问。

今天我就想好好的把这个问题回答下,但是回答之前,想首先和大家同步一个认知:

在不考虑依靠你的大公司工作履历和核心项目经历的背景下,跳槽到更大平台的方法,最好的方式是输出内容。

比如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自己的公众号等渠道,输出自己对项目的思考复盘,行业的认知理解,能力的提升方法等,最好具备一定的体系。

如何保持日常的输出习惯呢?我给大家提个建议。

向自己提问。

吾日三省吾身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每日向自己提问是非常有效的个人成长方法。

但向自己提问是一个需要锻炼的过程,很多人其实只是能发现问题,但不会养成坚持向自己提问的习惯,并且很容易被错误答案所误导。

以下是我最近输出的一些产品感悟和思考。

关于产品认知的13个关键问题

一、产品经理必须培养的几个基本素质:

1.培养逻辑思考力。

2.能将事务归纳得一目了然。

3.养成找出“为什么”的能力。

4.事先思考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结果。

5.预测可能发生的不良现象,并事先思考避免的方法。

6.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态度。

7.能从失败中学习。

8.养成颠覆性的创意思考,打破墨守成规的观念。

二、产品经理和运营,应该如何写周报?

好多互联网公司,尤其是产品经理,产品运营岗位会要求写月报。

如果公司有既定模板当然最好,但是如果没有模板或者想把月报写的完美,就是个不太容易的问题。

通过“推理分析”思路去撰写,也许是个好办法。
方法简单,只有以下七个步骤:

步骤一 确认问题是什么

步骤二 确认原本的想法是什么

步骤三 确认自己做了什么

步骤四 确认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步骤五 思考结果不如预期的原因是什么

步骤六 思考排除原因的解决方案

步骤七 思考解决方案会让情况产生什么样的改变

三、2022年及以后,产品经理应该如何选择工作机会?

几点看法:

1.刚毕业的本科生如果有机会,建议选择互联网行业,推荐企业数字化、网络安全等业务,年轻没有失败,沉没成本几乎为0,适合去互联网行业磨砺下。

2.工作三年左右的产品经理,建议挑项目,不要挑公司。好的项目背书比好的公司背书对你的影响更大。

3.工作五年以上的产品经理,建议选公司,同时多去有意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跳槽要谨慎。

四、如何判断当前这份产品经理工作,是否有价值或者成长性?

两条主线,一条是产品工作流,一条是决策信息流。

要么完整参与工作流,从需求分析,转化,落地,运营,迭代;

要么决策度高,即在每一环节你是否能把控需求走向。

简而言之,决策颗粒度,决策高度,两者得占一样。

五、我为什么推荐选择政府/企业数字化转型赛道?

数字化时代,数据是原材料,为算法提供供给;

算法是流水线,生产满足各行各业的产品;

算力是能源,满足各类算法的加工耗能;

区块链是商品条形码,为产品提供溯源,标识,鉴定依据;

智能合约就像收银台,接应个性化用户需求,自动化生成合约完成交易。

数字化时代下关于企业、生活、生产的一切都将被重塑与改变,你说我为什么推荐?

六、如何对自己的产品能力进行自检?

如果想验证一下自己的产品能力如何,可以用这样一个案例自检一下:

1.你最近一次做的产品需求来源是什么,如何进行判断的?

2.这个需求的要点是什么,解决了什么刚需痛点

3.你是如何有效整合协调资源推动这个需求落地的,出现过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的?

4.这个需求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判断它是否达到了你设定的预期价值?

5.需求上线后是否带来了正向的业务收益,如果有如何迭代,如果没有如何优化?

七、为什么产品经理应该转型为“操盘手”?

说句有点让人不适的话,真的有“天赋”的产品经理,在职业生涯的中后期基本都转型了。

因为产品经理在公司中的本质逻辑就是和程序员抢生存空间,这永远是一个零和游戏。

换句话说,现在的产品经理解决的永远是不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或者被老板创造出来的问题。

市场上从未真正需要这个岗位。这句话的背面就是,你要做业务,你要做的业务必须是市场亟需解决的问题,或者持续需要被解决的问题。

产品经理应该是具备产品思维能力和业务操盘能力的实干型“业务”经理,而非只会提出“一起为梦想窒息”需求的自嗨或陪别人嗨型“产品”经理。

八、为什么我不推荐你做“数据产品经理”?

如果一家公司以“数据产品经理”的title招聘,建议还是别去了,原因有三:

1.取数的,埋点的,规划标签的,做数据分析的,搭平台的都可以叫数据产品经理,你可能都不知道你到底做哪个(或者都做);

2.论技术理解力不如策略PM,轮业务理解力不如业务PM,轮公司地位甚至不如后台PM和数据分析;

3.90%的公司对这个岗位是没有深刻理解和长远规划的,部分大公司可能有,但基本都需要能算法调参和搭数据库的,需要开发基础;

九、产品经理如何学会“追求极致”?

“追求极致”有两个方向。

同样一件事,你看到的空间是10分,别人也能看到10分,然而你做到10分,叫追求极致。

比如说大家都看到了PLG(产品驱动增长)的重要性,而你针对这个话题写了本书并且十分畅销,你就是追求极致。

但如果一件事别人能看到50分,你看到100分,虽然你只做到60分,但在别人眼里已经到极致了。

比如说大家都看到了PLG很重要,但是你发现重要的不是PLG本身而是增长乏力流量见顶,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MLG,SLG的共同驱动,并且为此设计了一套模型。虽然还没有经过验证,但你已经做到极致。

所以追求极致的两个方向分别是“看的高”,“走的远”,但无论是哪个方向,“干”才是前提,高谈阔论永远到不了极致。

十、头部互联网外企的产品经理,工作模式有哪些?

读了《谷歌和亚马逊如何做产品》这本书,有几个观点很有意思:

1.开会的技巧:

一个关键的技巧是尽可能少开会,但不要不开会。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不能将事物简单地表达出来,你就没有真正地理解它。”

2.写邮件的目的:

现在亚马逊要求所有负责带人的经理候选人都需要在面试时提交一份写作样本。可见写好邮件是多么重要。写邮件最主要的目标应该是清晰、简要地传递单个信息。

3.精确增量表达法:

将某个变量增加或减少XXX(差值),即从XXX(开始值)增加或减少到XXX(结束值)。
在XXX(开始时间)到XXX(结束时间)这XXX(总持续时间)时间内,将某个变量增加或减少XXX(差值),即从XXX(开始值)到XXX(结束值)。

4.设法用建议取代质疑:

有时候(但不总是)建议会比质疑更容易被接受。建议能让他人挑挑刺,而质疑是直接冲着他人的,会加剧他人的抵触情绪。

十一、产品经理如果发现找不到竞品,应该怎么做竞品分析?

一道产品面试题:
“如果没有竞品,怎么做竞品分析?”我给大家提供个思路:

1.产品定位角度,为什么会没有竞品,是否因为是伪需求,细分市场空间小,政策限制等原因?

2.竞品选择手段的角度,是否找到了合适的竞品调研手段?有没有做好用户调研?用户永远比你更了解竞品

3.调研方案的角度,如果确实没有竞品,可以去从潜在竞品入手,也就是你答的

4.调研对象的角度。如果潜在竞品也没有,可以调研是否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
最后回答收尾阶段还要补充一句,竞品分析前我们需要明确竞品分析的目的,本质是需求挖掘的手段,竞品分析不是唯一的需求挖掘手段,也不是最有效的,本质还是要从用户的需求,场景,业务痛点和流程入手。

十二、我为什么建议所有产品经理都应该运营一个自己的社群?

运营一个高活跃,有价值,有品牌的微信群有时候真的能够让产品经理学到很多东西:

1.群的定位你要做吧,毕竟你要做的是一个长期运营的群,而不是快闪群,如果让群友认可群的价值甚至共同构筑群生态共同成长彼此成就甚至使命感,是必须最开始确定的。

2.群的门槛要做吧,毕竟是筛选出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一波人,总是需要设计一个漏斗去筛出最符合你社群调性并且愿意追求群成长的一群人吧。

3.群的管理要做吧,怎么制定总体管理规则,成长与等级机制,内容管理机制,活动管理机制,都是要做出一套明确规划甚至roadmap的。

4.群的品牌要做吧,毕竟只有打造成品牌才会让群产生自循环机制,认可的人会主动加入,不认可的人会主动退出,内容通过沉淀才能成为资产,商业价值和用户都需要群品牌来实现。

所以我建议所有产品经理都可以试试运营一个群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运营一个长周期高净值的微信群远比做一个产品要困难很多。

最重要的是,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决策能力,你对这个群具有全方位的决策权,决策成本也很低,为什么不试试?

十三、产品经理应该如何理解“品牌流量”?

最近听了刘飞老师三五环播客中节目提到,流量逻辑和品牌逻辑的概念。

品牌逻辑是利用品牌建立自身影响力,让粉丝转化为忠实用户,核心资源就是品牌本身。

流量是利用别人的影响力让他们的粉丝转化为你的用户,核心资源是别人手中的流量分配权限。品牌与流量的区别,特别像迪士尼与中影、华谊、哥伦比亚等电影公司的区别。迪士尼的核心IP资源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享有知识产权保护。

其他电影公司的核心IP资源基本都是妮可基德曼、葛优等明星,但是这些核心IP资源不是属于自己的,自己无法掌控。

流量本质上不是品牌,而是渠道,而且是掌握在别人手中的渠道。

最近越发觉得,品牌逻辑和流量逻辑的概念理解可以延伸到很多领域。限于篇幅,我只举简单的例子,如果想要看展开内容可以评论区讨论。

职业发展领域:如果一个人在择业时只选择热点行业反复横跳,比如社区团购,web3,那他无疑是在选择流量逻辑。如果行业下行甚至消失,他将无法建立掌控权。甚至类似的“抖音网红”虽然看似在遵循品牌逻辑打造自己的专业人设,但一旦抖音流量下降,依然无法掌控。

知识管理领域:如果一个人一直再不停的寻找好用的知识管理工具,在不停的将“知识”从老工具迁移到新工具;或者成为一个学习方法的收集癖,不听的在学习新的学习方法,这依然是流量逻辑。因为流量逻辑的底层是“欲望”,即快速的通过走捷径的方式获取想要的利益。

所以从我的理解来看,品牌逻辑对于个人来讲一定是大于流量逻辑的。

品牌逻辑的内核是:低欲望+强秩序(掌控)+高内聚(稳定)长期主义;

流量逻辑的内核是:高欲望+弱秩序(被掌控)+强耦合(发散)+短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