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说到张小龙,这个在产品界赫赫有名的“大神”是很多产品人崇拜的对象。关于他和微信的故事也让人们津津乐道,其中摇滚和他的关系密不可分,甚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梳理了摇滚对微信、张小龙的影响,一起来看看吧。

“面试产品经理,所有技能合格后,要问,你喜欢摇滚吗?回答否的,就算了。”2011年9月14日,张小龙在饭否写下了这句话,彼时距离微信诞生已经过去7个多月。

第二年,在一场面向腾讯内部的演讲中,张小龙分享了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并再次谈及摇滚和产品经理的关系,“不听摇滚的程序猿不是好产品经理”。这句话后来在互联网圈广为流传,只不过没人确认过它的真实性。

直到微信十周年,在视频号直播间里,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连麦张小龙,好奇地对“产品经理如果不听摇滚乐就不要”这个坊间传闻进行了提问。严格来说,张小龙并未正面回答,更多谈及的是摇滚乐对他个人的影响,“摇滚乐的话,我上大学的时候受影响很大。在崔健流行之前,中国的音乐可能甚至连流行音乐都没有。大学时候冒出来一个崔健,会觉得很受冲击,就觉得这种音乐的冲击是最人性化的、最真实的。”

摇滚深刻影响了张小龙,又借张小龙之手在微信打上了自己的印记。这段重要的故事,却鲜少有较为详尽的报道,所以才有了写下这篇文章的念头,是为抛砖引玉。

01 当张小龙遇上摇滚乐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整个中国社会都在发生着剧变。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解放。这个解放,是多方面的,有文化解放、思想解放、社会解放、个性的解放、生产力的解放、想象力的解放。相对于多舛的十年而言,这一时期是自由的,一切都从狭义的政治社会中解放出来。

对于这种解放,大部分人是彷徨失落的,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当他走出监狱之后,心里面却是一片茫然。因为旧的习惯/信仰突然被瓦解,新的习惯/信仰又尚未形成。

但也有人突然间明白了,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只要敢于向往,敢于追求,普通人也可以改变命运。

1986年的夏夜,一位叫崔健的年轻人,穿着裤脚高低不一的旧农装,拿着把破吉站,站在北京工体舞台上,近乎嘶吼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何总要追求?”“为何一无所有?”当时台下的年轻人都傻了,因为他们从没有听过这样的歌。很快,这种安静变成了掌声和口哨,随后是欢呼声,越来越大。那是迷惘又火热的心被自由奔放的摇滚撞击,年轻的灵魂们终于在这样竭力的欢呼与吼叫中得到了释放。

崔健一唱成名。

为什么《一无所有》在当时引起了那么大的反响和共鸣?音乐人梁和平曾评价说:

在崔健之前,我们所听到的歌曲也好,所有表达的意识也好,更强调是我们占主导地位。从‘我们走在大路上’到‘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这样的词是很多的。有没有‘我’呢?也有,但是这个‘我’也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个人意义上的‘我’,而是维系在一个跟国家,跟其他大的社会背景有联系你的‘我’。”

《一无所有》演出后的第二年,18岁的张小龙考上了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念的是当时热门的电信专业,大四后直接留校攻读硕士学位。

大学时代的张小龙虽然成绩不错,但并不显山露水。在他的研究生导师向勋贤眼中,张小龙“不爱说话,喜欢捣鼓电脑,喜欢睡懒觉”,甚至张小龙也一直自认是个懒散的人。其实与其用懒散形容他,还不如说他是个崇尚自由的人。“他讨厌条条框框地生活,讨厌被束缚。”

当时崔健和摇滚乐开始在大学校园流行,“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为何你总笑个没够/为何我总要追求”等近似嘶吼的坦白陈述,一下子唱到了张小龙的心坎里去。

1994年秋天,张小龙硕士毕业。那时的大学生毕业还是包分配,25岁的张小龙被分配到与电信相关的事业单位。这样的工作即使放到今天,也是不少人羡慕的铁饭碗。

可张小龙觉得不舒服,“那个一眼就能看得到头的人生他不想要,那份与他真正热爱的事业背道而驰的工作他不喜欢。一想到未来的几十年都要把生命耗费其中,张小龙感到无比窒息。”

他没有走进电信那栋大楼,几乎是望了一眼就转身离开。

离开去哪里?

他将目光转向全国最热闹的广州。

1994年的珠三角(最初包括广州、深圳、佛山等9座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这一两年,内资外资迫不及待地大量投入,加上南北舆论界大势宣传,来自全国各地、意欲闯出一片新天地的人们纷纷南下,人才南流迎来一次高潮。

那时几乎所有来广州打工/创业的人,都住过石牌村。它位于天河区的黄金地段,地理位置极佳,加上租金低廉(都是握手楼),自然成了外来打工人租住的首选。据张小龙回忆,他也住过那个片区,“其实很多大学毕业生都住在那一片区,叫石牌桥。”

就是在这里,张小龙编出了这款令他一夜成名的的软件——Foxmail,也为日后腾讯收购Foxmail,以及张小龙开发微信,缔造腾讯的移动社交帝国提供了历史的可能性。

02 给微信加点音乐

知乎上搜索“张小龙”,排名第一的问题就是“腾讯的张小龙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下面众多回答中,一位ID为“和菜头”(前腾讯微博总监,现知名网络写手)的回答最有意思,其中包含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下面仅摘录部分)。

除了每周一次的网球,和每天深夜的音乐,张小龙没有什么别的嗜好。程序员时代的烟瘾一直保持了下来,他是广州深夜里最大的Kent消费者,沉默到像谜一样的男人,中国为数不多具有文艺气质的产品经理。他是那种因为喜欢《蓝莲花》歌词,就一定要问许巍买下版权,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他也是那种喜欢同事小女儿涂鸦,就把一幅涂鸦画和《蓝莲花》一样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在回答最后,和菜头还附上了“以上内容纯属传说,不能对其真实性负责”的说明。

众所周知,都市传说都是真的。这是一句网络梗,但放在这里莫名贴切,因为上面摘录的这段内容,都是有据可考的事实。

张小龙酷爱音乐尤其摇滚,这是大学时期就养成的。他的车载CD里,凌晨的广研办公室内,永远在放Michael Jackson、崔健与汪峰,甚至在微信几次大版本更新的启动页中,也曾放过他们的代表作。

他最开始决定做微信,是因为看到了Kik Messenger在国外的风行,他认为移动社交赛道大有可为。

兵贵神速。2010年底,他在广研迅速抽调人手,组成了十人的微信团队。然后“只用了不到四个月时间,在2011年1月21号于iOS平台首先发布了它的1.0版本。”7个月后,又凭借新推出的特色功能“查看附近的人”,迅速和其他国内竞品拉开差距,微信由此走上了独属于它自己的移动社交之路。

但人红是非多。对于那些一夜爆红的事物,人们总是容易用挑剔的目光去看待,当太多的赞美溢出之时,便开始出现许多的质疑声音。一些人开始提出微信与Kik Messenger在功能上的相似之处,并且用抄袭来抨击张小龙。

没什么好辩驳的,产品经理就用产品说话。于是,伴随着所有的质疑声,张小龙带领团队在2个月后推出了微信的3.0版本。当人们将微信版本更新后,启动页会放出Michael Jackson的《Scream》,上面还写着这样一句话:“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2013年2月5日,微信4.5版本发布,启动页面的底图是个只有0和1的黑暗世界,被一团动态的火焰点亮。页面中下部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直接进入微信”,另一个则是“听一首老歌”,崔健的《一无所有》。

“为什么要选择这首歌?”当时极客公园记者采访张小龙时进行了提问。

不过张小龙没有回答,而是笑了笑将问题抛回给了记者,“你觉得是为什么?”

我不清楚这个问题有没有后续,但时隔8年之后,在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连麦张小龙的视频号直播间里,张小龙算是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做产品其实是个很枯燥,很理性的过程,无法把个人情绪和情感带入。唯一有机会带入的地方就是启动页,你可以有一些情绪的发泄。”

这样发泄情绪的机会,还发生过3.5次。

一次是微信6.0版本启动页放着的《我们》,歌手是张小龙从QQ邮箱时期就很喜欢的许巍;一次是微信7.0版本启动页播放的《In My Secret Life》,歌手是被《纽约时报》赞誉为“摇滚乐界的拜伦”的Leonard Cohen;第三次是微信8.0版本的开屏页,共5页,每一页都代表这次更新的一个功能,其中一页写的是“我看见一首歌”。

剩下的0.5次,则是张小龙想做但没做成的。据腾讯月刊报道,张小龙曾经想在微信启动页面上放汪峰的《一百万吨的信念》,由于歌词有点愤怒(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看下),最后在成员的劝阻下只好放弃。

但后来在一场内部演讲上,张小龙在开讲前先放了《一百万吨的信念》,和全场几百号人安静听完,才说:他觉得汪峰这首歌和微信一样,都发现了社会的某股暗涌

而对于为什么用汪峰歌曲作为演讲的开场,之后的采访中,张小龙谈到:“其实换成汪峰的任何一首歌都可以,这首歌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因为他的歌主要是摇滚风格的,摇滚乐都是反抗的、体现对现实的不满,要知道这种不满和反抗是最有生命力。不满意才表示你很有活力,很有生命力,如果什么都满意了、满足了,那已经变成很平常、平庸的状态了。

03 写在最后

张小龙和音乐,和摇滚乐这样的交集还有很多。比如:

  • 他在饭否写下了很多关于音乐的细碎想法,“产品往往是做着做着,就主旋律了,因为跟着用户走,用户爱听主旋律的歌。”“一首讽刺产品经理的歌:心太软。”
  • 他在朋友圈分享过一个叫“音乐站”的小程序,借助这个小程序,你可以看到你微信上所有好友在朋友圈分享的音乐清单。
  • 他喜欢五条人,因为他们也在广州石牌桥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们有首歌还包含了石牌桥。所以,我听起来特别亲切。他们还在那里卖过打口碟,我一想,我可能还跟他们买过打口碟。”
  • ……

所有这些偏文艺或偏人文的元素,最终都借张小龙之手,融入到微信的脉络之中,成为整个产品的灵魂所在。而这,是任何人,任何产品都抄不走的。

#专栏作家#

游牧志,微信公众号:游牧志,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媒体人,产品爱好者。关注小程序、企业新媒体、SaaS行业动向。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