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杭州开局,号称杭州四小龙的科技公司成功在春节称为大火的科技公司。

总之带来的效果不仅是杭州在科技圈的出名,还有是产品经理的对环境看好的氛围比是以前好很多了。

这些新型的科技公司,让包括我在内的产品经理相信还是有很多人在勇于埋头产品,包括电影《哪吒2》上市,让我们可以相信在国内埋头做技术以及专注做产品创新、成果转化,是可以得到观众认可,并获得商业化价值。

加上国内的DeepSeek的的确是硬在实力上达到了世界AI领先水平,并且在春节几天,国内各个厂商就迅速完成了集成,从云服务到软件工具等。

这也造成了,国内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几乎统一都会将其作为AI模型的底座是没得跑了。加上开年的资本市场,A股大涨,我估计今年产品经理跳槽的要比去年多了。

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文章分享到,2025年最适合的产品经理职业发展方向

Deepseek:最有前景的8个产品经理方向,但我只认可这一个

医疗产品经理成为最合适的。

产品经理涨薪的最佳法则:跳槽

比较遗憾的是,产品经理这个职位不像其他传统行业的职业,要想薪资待遇提升,最好就是跳槽,而现在跳槽的最好方式就是利用同行业经验完成。

比如最近一个公司的HR提到,去年公司刚刚组建的AI团队,经过一年就裁员了。还好自己作为HR早就发现了,也跑了。

虽然他们用了AI来开发AI产品,但整个产品没有商业化,最后产品研发团队就被团灭了。

AI产品的开发流程没有变,并且产品研发的本质是营收

HR在跟我说到,虽然技术负责人在招人时都会问到求职者使用市面上什么的模型,要求每个开发都要懂大模型的部署,但是却忽略了自己产品功能的迭代与商业化。

虽然AI研发相比传统研发,会有新的功能与技巧,并且有新的工具来管理,但是研发流程仍然是一致的。

所以本质上能够剩下的研发时间就是coding时间

从软件工程开发来说,现在要做一个可以持续迭代并且交付给用户、或者客户稳定、可控的系统产品,AI真的能够帮助多少科技公司的研发团队省多少资源、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比如我们团队仍然还是只是用AI辅助,部分小段代码可以让AI撰写,但是代码太长之后机会出现打太极的情况,也就是开始乱写了。

监控AI的代码生成、并且发现乱写的部分、定位、修改,反而增加了研发时间。

所以以AI为主力的研发团队或者就是全新做从0到1的AI产品,现在面临非常大的收益风向,并且AI的消耗成本还要持续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