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产品总是难以突破自己,导致职级、经验总是升不上去。实际上,需求、认知、价值形成了一个闭环,要想突破,需要先解决这个闭环的问题。

记得上学的时候,班上有学习到深夜,也有天天不好好上课、没事就出去玩的。但结果,那经常玩的成绩还出其的好,努力学习到深夜的却成绩一般。小时候总听妈妈说:你要是玩就好好玩,要是学就好好学,别半瓶晃荡,小时候总是不明所以,长大后才慢慢懂得。学习如此,做产品亦是如此。

产品做的不好,并非你不够努力

低质量的努力越多,产品就向死亡之谷越来越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产品之所以越做越重、越来越难用,并非产品经理不够努力,只是陷入了死亡之谷。当一个产品经理,面对用户/收益越来越差时,就会下意识的去做更多的需求去满足用户,这样就会减少了提升认知的时间;缺少认知以后,产品就会越来越浮于表层,越来越对用户没有价值,即便在忙,也依然会导致用户的不断流失;

需求、认知、价值形成了一个闭环,像三座高山一样,将产品牢牢的困在谷底,要想跨过死亡之谷,就先跨越过三座高山。

一、遏制需求之殇

早年间,我工作特别积极,总想着多干一点就能够多学一点,各种需求都能够处理的游刃有余;跟产品相关各方都能够很好的沟通和衔接,每天工作安排都是满满当当的,几乎天天加班处理各种需求。结果是,产品什么能力都有,但是所负责的产品的无法在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上能够有所突破,而且产品越做越重,导致想要进行优化就会牵连很多,牵扯面太广,涉及的知识领域和概念太多,给用户造成的感觉就是产品不好用。

随着负责的项目越来越多,学习的知识越来越深入,发现其实是自己陷入的需求枷锁,导致陷入“白忙”的境地。工作总是很忙,却没有最终实现有价值的事情,积累不了能力;如果时间久了,反而会自己以为自己很懂,变得盲目自信,最终深陷而无法自拔。

90%的产品不会拒绝需求。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产品经理无法对业务全面的了解,对业务的深度研究也不够,进而导致当业务方描述某个业务场景时,就会触发产品经理的知识盲区(盲区不代表不懂,也有可能是了解的只是表面),就会认可业务方所描述的东西,进而生产出需求和设计方案;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业务方/用户大多会基于他们自身的认知和知识范围,提出一个看似非常合理的解决方案,让产品经理很难做出判断,进而接受他们的方案并进行产品层面的输出;

在一个产品经理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总是无法停下自己的脚步,否则就会被认为产出低,继而影响KPI和客户满意度等;最终往往会倾向于一些及时见效的方案,而无法去做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深度投资;

要摆脱被环境/制度的裹挟,唯一的方式就是蹲下来、蓄力,跳出需求的枷锁;

1.1 蹲下来,才能看到底层是怎样的一种风景

蹲下来是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当我们真的站在一定高度上时,就无法下沉,就像15年的时候,很多人做电商的不理解拼好货(拼多多的前身)为什么会火,而恰恰在那个阶段,我刚好在做水果电商,当时就觉得它一定会火,其实就一个原因,因为它可以把云南的芒果做到19.9元包邮,可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但是现实情况是,在中国有许多人连芒果是什么都没有见过。

做业务、做产品也是一样,如果不能身临其境感受用户的认知和环境,何谈对目标用户场景的把握。之前北京有一个处长体验了2天外卖员就崩溃了,但那可是数百万外卖员的日常,当你感受到他们的境况,是愿意在产品上更加的体现多劳多得,还是增加温情呢?

蹲下来,深入的了解业务、感受用户的认知和情境,才能够看到真实的世界。所以,如果你是外卖的产品经理,就不要有圣母心,而是要不断地进行商业分析,避免出现供需失衡,不断优化派单算法,达到供需的动态平衡,提升外卖配送人员的收入和福利;

1.2 蓄力,更深层的分析才能有效爆发

深层的挖掘是需求管理的核心,只有抓住了需求的本质,才算是摸着了正确的路线,不至于越走越偏;什么是需求的本质?

需求是自然法则!需求是社会规律!需求是管理体系!需求是人性!

需求是在有限约束条件下,对本质的挖掘,挖掘的深度才能决定跳的高度。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对每一件普通的事物,其实都非常值得分析。

多数的产品经理其实根本没有机会参与从0~1的产品设计,大多是在已有的产品基础上进行优化迭代;如果想要对需求进行深度分析,首先要对自己所负责的产品要十分熟悉,千万别小看这一点,笔者遇见过许多产品,至少80%的人做不到,讲产品价值或者客户的业务场景没准能够讲的头头是道,但是一问客户的那个场景中,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统计指标背后代表客户的什么价值,客户为什么要看这个指标?,基本都会歇菜!

所谓的产品熟悉度,就是要抓住产品设计背后所代表的自然法则、规律、制度、管理、人性等,了解每个产品点最本质的原因。在你追本溯源的过程中,产品的最佳设计方案就会逐渐浮现出来。

1.3 走出问题的围墙

要放弃直面问题的解题思路,而要上升到业务价值的角度;真正的业务价值是什么?当你给你的客户/老板讲的时候,他愿意花钱买单或者花时间投入的,才算是具备业务价值。

比如:老板说想要通过系统管理一下销售人员和客户,能够在线监督,防止销售离职带走客户,如果我们直面问题,那么会给出的答案是:CRM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但是,老板真的是需要一个CRM管理系统吗?

首先老板的最终目的是销售额不断增加,赚的money越来越多;至于销售走不走跟老板P关系都没有,只要客户不走订单不走就行;所以老板根本不关心怎么管理销售人员和客户,也不会在意怎么去监督销售的过程,真正在意的是销售带来的客户和成交的订单,然后客户你别走,一直在我这里;

很多企业做CRM的都注重过程管理,不能说错,结果呢?销售不愿意配合,过程形成不了资产,客户也留不住,花了钱浪费了人力,结果确不好,原因就在于销售人员的危机和企业风险的矛盾;

所以换个角度就把老板的问题变成了夯实客户不走的能力(如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服务的满意度、关键决策人的收益&风险)和解决销售替代性的问题),基于此在考虑产品解决方案,是不是就清晰了一点呢!

二、攀登认知高峰

小的时候,学校老师总是给我们讲,人与人最大的不同是脖子以上,那么到底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笔者粗浅的认为:人与人最大的不同是认知和习惯,也就是大脑这个CPU针对同一事物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行动;认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认知会决定你对任何问题的看法,也会影响你对任何决策的判断;习惯是在你对一件事情具备一定的认知高度时,固化的思考捷径和做事方法;人生大多数对问题或者决策的判断,都是出于习惯,这个理论观点可以在《思考:快与慢》中有详细的阐述;

所以,我们想要攀登认知高峰,就需要像阶梯一样,逐渐提升;通过反思总结不足,提升认知,在将认知固化并实践,形成习惯,并在合适的时间打破习惯继续反思,依次循环,形成认知提升的正反馈,逐步达到认知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