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Kevin改变世界的点滴

“这个事情我从来没有了解过,我不太清楚”

最近,我和一个阿里P7的老朋友,聊到计算机职称的事情所反馈的。

他专注在阿里业务前线,对于体制内的那些事儿,他和许多产品经理们一样,几乎不知道,停留在以前的记忆里。

体制内的工作是死板的,还没有活力,工资待遇也很低,。

因为这个认知,选择去一线城市做产品经理的同学们,几乎不会去了解、打听体制内的工作。

大部分关注是:“怎么样去大厂,怎么样拿到更高跳槽薪资”

所以你会发现在产品圈一个现象:

在一线城市工作的产品经理、运营或者互联网从业者他们几乎不知道体制内的那些事儿。

而唯一知道的就是XX去某某大厂,年薪多少;或者XX去了某公司做了,CPO….;

这听起来好像也没有问题,发展也不错。但是在2023年了,这种古板的认知其实真的会让许多年轻产品经理们少了很多的选择机会。

如果你是一名90后、95后产品经理,我特别建议你看到这篇文章了,希望给你多一些眼界,分享我的那些心得,帮助你增加职场选择。

1.10年前的互联网产品经理,35岁退休

2023年,我问到了2个工作2005年就在腾讯工作的老朋友,问到:“你们那个时候的35岁,不考虑中年危机吗?”

“我们那个时候,想的都是35岁退休”

“我们在北京的房子,也是靠着XX独角兽公司上市,给的股票变现才有的。本来现在想躺平,但是为了孩子有更大的house,还是继续工作吧。”

这是2个老互联网产品人分享的。

2023年,随着互联网红利没有,现在去大厂变成了只有拿看起来的高工资作为唯一收入。而所谓的股票、期权,要么就是公司难以上市,要么就是没有办法套现,要么就是股价一直在跌,没办法换成买一线房产的钱。

对于现在做互联网的同学,99%的人工作只有工资的收入。而这是没有办法面对一线城市房价定居的。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简单:以前许多资本愿意来互联网,是因为他们通过融资、上市等套韭菜钱,现在第一上市难,第二韭菜也没钱了,所以资本几乎没有投互联网了。因为这里收益太差,自然“暴富”神话就没了。

2.如今的产品经理,我建议走进体制内

以前的产品经理可以叫作“暴富”,现在的产品经理则是求稳。所以我特别建议产品经理们,现在更应该利用自己在一线业务的技术去撬动体制内机会。

1.产品经理,去了解“职称”

在互联网企业里,因为不是事业、体制单位,因此不讲解职称,也不会因为你有XX高级职称给你多发工资,看的都是你绩效。

可是,在社会里,一个职称的好处是非常有用的,如果以后还去事业单位、去体制内,高级职称可以申请当地社会人才补贴(买房、贷款、子女教育),还能够获得更高的月薪收入。

而产品经理的从业者,如果是本身学习专业是计算机的,则职称对应的是高级工程师。初级(本科)到中级、再到副高、和高级。

通过职称可以为自己增加去体制内的竞争优势、以及降低年龄压力。

说点大部分产品经理,都不知道的事

你可以看到一些体制内、事业单位,在岗位应聘的时候,有高级职称的年龄可以放宽到40岁。

而副高,在高校里面也被称之为副教授。

为了评职称,你就会发现另外一个词:科研。

比如专利、论文等,这些都是职称晋升的条件,最终你会发现一个实事:写论文、做专利的人,不等于埋头搞学术,反而真的才是复合型人才。

尤其是在如今,专利在商业化竞争里遍地都需要;paper论文则是成为优秀青年、某地市青年的硬性指标。

2.产品经理的本质,为甲方服务

无论是腾讯的、还是阿里的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几乎都是乙方,除了自研项目以外就是以乙方的形式和甲方进行合作。

而体制内的则是甲方了。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香港理工学校的校友会活动,你会发现来校友会的几乎都是创业的、或者私企老板,但如果是职位是体制内的的同学,你会发现他们类似“甲方”,其他人都希望可以获得“甲方”同学们的参与和支持。

所以在校友会里面,难免有一个尴尬的事情,创业者非常多,但是大家所关注“甲方”出席的校友就20%甚至更少,也是符合二八定律。

产品经理大部分都是体制内单位的乙方,以完成信息化建设或者科研项目共创为主。

比如我身边许多产品经理做企业咨询服务的,服务的客户要么是银、要么就是运营商等单位,帮助他们提高在互联网上的战斗力。

这本质上也是甲乙方关系。

3.年轻的产品经理,要改变不接触体制的观念

回到刚开始的话,因为年轻人因为选择了产品经理以为逃离了体制内,实际上那只是因为你在最末端的执行层,不需要考虑怎么来订单、来客户;而当你处于企业的中上层,你会发现自己终究要去依靠体制内完成业务线的横向变化,从商业化到产业化再到政策化。

不少同学,选择做产品经理。是因为我讨厌体制内工作的情景,因为想象着体制内的工作是死板的,同时工资待遇也很低。

可是体制内的反而是高学历人才聚集地,甚至有人找关系进去,他们是比你傻吗?

答案并不是的,而是他们看到了更多的所谓“隐形福利”“隐形身份”,而甲方身份就是其中之一,在安全合规合法的情况下,仍然会有非常多的资源可以去帮助自己,对于个人、家庭、甚至是家族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而这里注意的是以IT相关的体制内工作,而不是随便去做一个体制内职位。

3.一线城市大部分的本地人去了哪里?体制内

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会有更多的体制内机会。而深圳这个地方是最尴尬的,因为其广东省会是广州,自然体制内、事业单位的机会更加少。

而在其他城市,你会发现一个现象,本地的事业体制单位早已经被若干学历的同学冲破了头,互联网的从业者是聚集在boss直聘或者拉勾网这些招聘平台,对工作经验、年龄、学历有要求。

而事业单位的考试则是在本地政府人事网上,点进去一看就是“学历要求”,“专业要求”,“学校排名要求”了。

所以有一次我和一个上海某大厂的产品总监聊到,本地互联网公司几乎都没有本地人,大部分的本地同学都去体制内了。

本身他们就有更好的学历、学校排名,也够条件去。

4.事业单位、体制内的专业面试:“水”但更真实

如果你去过事业单位、体制内面试过IT岗位,你会发现产品经理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只要是信息化的工作都能干,而且还干得不差,毕竟对于这些单位来说图,他们也是无非是“项目制”来管理自己的信息化。

体制内单位不可能给出这么多编制来建立研发团队,所以外部采集是统一的解决方式。因此在招聘面试的时候,可能你的面试官对信息化、项目管理甚至是技术原理都不懂,但他们仍然可以做面试官。

而他们知道的一个就是:“你的学历、以及学校排名”。

说点大部分产品经理,都不知道的事

▲满足专业+学历的条件

学校越有名,专业度匹配的同学往往更容易胜出。或者至少有入门报名条件。学历、专业是不会造假的,更加真实。反映出了单位对人才的“品质”要去,而不是软实力的要求。

但是如果你还有产品经理的IT工作经验,那自然是脱颖而出了。因为和你竞争的许多人,可能是应届生。

所以如果面试一次,你会感觉“特别水”但是又特别“真实”

5.现在不要离开体制内太远

所以我特别建议那些95后的产品经理们,在2023年这个追求稳定的年代,利用你们在大厂的信息化技术和知识。

一定要花点时间去了解下体制内的政策(人才引进、职称等),甚至是机会。不要只是专注在民营企业做产品经理晋升,体制内也一样有。

最后,要注意今天说的体制内指的是事业单位和政府单位和垄断性央企,其他非垄断行业的(如某某国企子公司、或者某附属单位),主要营收依靠于市场化竞争的国企央企不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