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现在的产品软件,一部分按照月更甚至周更的速度在进行更新,另一部分则以年更的速度龟速更新。竞争越发激烈,这两种迭代模式哪种更好?作为产品经理,应该如何控制迭代速度呢?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你关注一下字节跳动2020年后的产品更新,你会发现它尝试了很多新的领域,比如悟空搜索、字节翻译、今日校园、Momoyo、青桃,也快速淘汰了部分产品,比如内涵段子、沸寂、识区等。你会惊讶于类似于字节跳动这样的大公司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也会发起疑问,快速迭代、快速试错、快速淘汰,真的是一种好的新型商业模式吗?

如果你再关注一下BAT等大厂的产品迭代速度,你会感到惊叹,淘宝平均每个月会更新一次版本,微信、京东平均每半个多月就会更新一次版本,而拼多多、抖音平均每周就会发一次版本,各大厂的产品,似乎都在卷迭代速度,仿佛一不迭代,就会被淘汰。

然而,事情的B面在于,像是中国农业银行、云闪付、掌上生活等APP的迭代速度大于一月,难道仅仅是因为企业的性质不同,产品才会不卷吗?换句话说,慢下来的产品,必定只有死路一条?

一、佛系和卷系迭代速度共存的原因

预对一件事的发展有较为准确的预估,首先需要了解它,只有知道了因,才能知道果。不同产品迭代速度差异如此之大,有如下几条原因:

其一,所处行业不同。竞争越激烈的市场,产品更新的速度越快。

这主要是因为竞品越多,产品的可替代性越强,如果不通过积极响应市场的需求,以及根据趋势更新功能,产品被取代的风险较大。

比如,根据最近的ai绘画热度,某款美颜相机推出了ai绘画滤镜,如果另一款功能相似的app,没有积极响应市场并迭代开发,那其他功能大致类似的情况下,用户会更偏向于多了一个追随流行趋势的功能的相机。

而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则因为有更高的技术壁垒,用户群体和商业模式也较为稳定,没有太大的动力去创新,因此迭代速度会较为缓慢。此外,对于这些市场而言,快速迭代带来的收益率较低,放慢脚步反而能节省更多的成本。

比如前面所提的银行APP,因为顾客群体稳定,迭代速度较慢,而且更多的是一些功能的小优化,并不涉及主流程的改动。而像视频平台,因为竞争对手多,用户流动性大,产品需要快速更新来优化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以不断争夺市场份额。

抖音迭代记录

其二,用户的需求变更速度不同。

对于银行类app,用户的主要需求就是存取钱,以及做适当的理财。这种需求几乎是不变的,比起某个功能优化了,用户更关注的是存款的安全性、利率等因素,产品的迭代速度慢一点,用户也对于产品更新慢的感知较低。而对于一些产品,用户的需求变更速度就会较快。常见的如社交类产品,用户可能今天喜欢发图文,明天就喜欢上了短视频,可能今天还在沉迷于看评论,明天爱上了弹幕。

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让产品为了留住老用户、吸引新用户,不得不快速迭代,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毕竟,如果产品不能跟上需求变更的速度,那么这款产品也意味着被淘汰。

一个例子是早期的社交媒体平台 MySpace。在其最初推出时,很受欢迎,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在线社区来分享音乐、照片和个人信息,属于社区类软件的鼻祖。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用户需求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更加关注用户界面和设计的友好性,以及即时通讯和视频聊天等功能。然而,MySpace 没有及时地适应这些变化,相反,它保持了原始的设计和功能,没有快速相应变动的用户需求,导致用户选择转向更先进的平台,如 Facebook 和 Twitter。这最终导致了 MySpace 的衰落和失败。

其三,产品在公司的地位不同。

经济情况不好的情况下,非核心的产品,会倾向于快速迭代,一方面,慢下来意味着产品线面临着市场不买单,没办法让公司看到产品价值的风险,公司会更不愿意投入资源,导致产品进入因为没有资源而无法优化,因为无法优化而更没有资源的恶行循环;另一方面,相比于边缘产品,核心产品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和用户群体,壁垒更高,不用太依赖于快速更新,盲目迭代反而可能会因为没有做好调研而损害用户满意度。

而且站在老板的视角来看,一个业务部门不怎么赚钱,在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如果这个部门还看起来不那么努力,那更可能被优化了。产品迭代频繁,一是市场决定,二也是公司内部员工的“自救”。

二、慢下来的产品必死吗?

那么,慢下来的产品,有活路吗?佛系的产品是不是注定只有死路一条?

答案是不一定,如果你是一个聪明的产品owner,应该明白产品不能只看量而不看质,做的多可能错的越多,且团队的资源和精力是有限的,需要抓大放小,备足精力解决主要矛盾。

那么,如何在卷系的洪流中,做到既不被卷系文化吞噬,也不因为逆行而没有产出被大众抛弃呢?

第一,学会分清主次,构建健康的产品框架。

好的产品从不是什么都做,也不是接到需求就盲目开发。只有好的骨骼,才能撑起后面的血肉。很多产品一年更新了上百个需求,但其实仔细一想,如果砍掉30%的需求,对于最终的结果会有影响吗?会损害关键指标吗?

很多匆忙迭代的需求,很可能因为没有调研清楚背景、没有想好方案,上线后一堆坑,后续反而要占用其他重要需求的资源来填坑,但年度回顾时,好像并未带来什么价值。

比如GoPro运动相机,相比于普通的数码相机,它的使用场景仅限于运动和户外,适用性没有那么高,而且还需要搭配配件,价格也相对昂贵。但是公司对于产品的规划分清了主次,并没有一味地在产品的通用性、低价上下功夫,而是聚焦于运动,在防水性、高清视频拍摄上加大投入,最终赢得了市场。

可以看出,分清主次,简化需求量,多花时间做好关键需求,适当慢下来,产品可能会更健康和赢得市场的青睐。

第二,学会跨部门合作,产品经理和运营一起走好产品的前一百步。

运营距离用户更近,因此有的需求是运营反馈给产品经理的,而产品经理在需求调研和方案设计时,也要在运营提供的数据基础上,想全使用场景,考虑清楚存在的风险,保证功能达到期望的同时,具有可复用性和可拓展性。

这个双向的过程中,双方需要明确今年的主要目标,积极收集市场数据,做好前期的沟通以及功能上线的推广计划,保证需求的真实、功能的可用与被用。

功能上线并不意味着产研团队工作的结束,产品真的被用起来,能有效解决用户的问题,才是上线的价值。

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功能,急急忙忙花费了大力气做出来,上线后却无人使用,没人去推动功能的推广,上线的那一刻就意味这功能的“死亡”。这样的功能,即使再卷,累的是自己,对于结果价值没有任何有效贡献,最后复盘还会面临相互甩锅的尴尬境地。

适当减慢迭代速度,多花一些时间与运营团队沟通与协作,推进功能的使用与反馈,才能体现功能的价值。好的沟通不仅可以砍掉一些不靠谱的伪需求,让产品慢下来,还可以让双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推广关键项目,优化这些项目,打造产品更高的壁垒,争夺更大块的市场蛋糕。

学会拥抱新的技术。产品不卷不意味着不吸收新技术,恰如第一点所说的分清主次,不要一直用传统技术堆量卷迭代,花费一些心思吸收新型技术,如果好的技术能一口气解决传统思路要花费五六步才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不采纳呢?尽量让产品更聪明,而不是让产品变得庞大而冗余。

例如Spotify、Apple Music等,这些产品利用了数字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使得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数百万首歌曲和专辑,而不需要购买实体媒体或进行手动下载,解决了传统随身听不能让用户随时随地听很多音乐的需求,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物力成本,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体验。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产品迭代速度的快慢一是取决于行业不同、产品地位不同、用户需求变更的快慢不同,二也取决于部门是否能做适当的取舍,分清主次、促进团队双向积极合作以及即使采纳新技术。

优秀的产品或许会在成长中逐步庞大,但绝不是一口气吃成胖子的,适当减慢产品迭代的速度,保证需求的质量,及时跟进产品上线后的推广与优化,才是产品走向成功的正确道路。

专栏作家

Conlin,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个在供应链领域搬砖的产品崽。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