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用过小桔充电的车主都知道,如果充满电后没有及时挪车位,就会收到短信提醒。最近,这种短信升级为电话通知。本文作者对其背后的产品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一个真实的产品学习一个产品知识点!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
滴滴旗下有一块业务是做电动车充电的,叫做【小桔充电】,这个样子
就是为电动车提供充电服务的产品。
我那天把车停着充完电之后,就去到处瞎逛了,然后充电完成之后,没有及时回去取车(毕竟人都是有惰性的,不可能专门为了移车去次停车场)。以前没有及时取车,小桔充电都是用短信来催促挪车,就是以下这个样子
毕竟占用了别人家资源,催一下也很正常,而且短信对于用户的打扰程度也非常有限,但是这次不一样了,小桔竟然使用了自动外呼的形式来催促,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第一个电话,我接了,一听是自动外呼,5秒就挂断了(毕竟作为产品人,电话里想讲什么听个开头就知道了),5分钟后又拨打了第二次,直接不接,我相信如果我始终没有挪车,会每隔5分钟就打一次电话的,因为短信就是每隔5分钟就发一次。
那么问题来了,短信对用户的骚扰是非常有限,电话不一样,是一种非常非常重的对用户的触达,5分钟一次的拨打,已经可以说是“骚扰”了。
作为资深产品人的我,当然不可能就此打住的,就让我来尝试解析一下这个小小的变化背后的逻辑,以及是否有更好的方案来解决车位被占用的问题,毕竟问题本身还是要被解决的。
首先,让我们从小桔充电的收费方式来看看,它的业务模式是什么样的吧。
下面是它的收费标准:
从收费结构,猜测一下电费由充电桩提供方收取了(不排除小桔还有抽成),服务费由小桔收取(类似佣金),最上面的停车免费有可能是停车场政策(因为不是每个停车场都提供了这个免费服务)。
这部分很重要,请大家一定要牢记。
既然小桔主要是收取服务费,那么它要提升自身的整体收入,要么就是不断拓展充电桩数量,要么就是提升单个充电桩的使用率(充电时间,不充电就没收入)。
那么当下的充电桩使用率到底如何呢?我不是小桔内部人员,我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我(小桔的长期用户)通过自己的数据统计发现我平均充电时间大概在60分钟,占用车位时间大约是10-15分钟不等(均值取12.5分钟),假定其他用户和我类似,那么它的被占用率就是12.5/(60+12.5)= 17%,也就是说有17%的时间,充电桩被白白占用,没有创造价值的可能。其中还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我每次充电都没有超过2小时,因为超过2小时,要收停车费了。
我再来揣测一下,现在很有可能充电桩的数量一个拓展到了一个比较高数量级了,遇到了高速增长的瓶颈,面对17%的占用时间,产品经理可能就接到了这样的一个KPI,即提升单个充电桩的使用率,把占用时间降低;
那么我来看,单纯依靠产品手段怎么才能够降低这个占用时间呢,很明显,抓手只有一个,就是不断的加强对用户的告知,促使用户能够早日挪车。这个可能也是当前由短信触达,升级到电话触达用户的根本原因所在;
那么我们换个角度,既然单纯依靠产品手段已经没有更好的方法了,那么我们改变一下业务策略(收费方式),能否有更好的效果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因为我自己就想到了好几种潜在的方法。
方法1:降低免费停车时间。把当下的2小时降低到1.5小时甚至1小时。这样的话,就可以降低最长占用时间(主要是针对那些掐表2小时的用户)。但是这样做有2个难点需要解决,其一是降低到多少合适?因为电池容量不一,每个用户的充电时间也不同,比如我的车是混动,一般1小时就足够了,但是如果是蔚来、特斯拉这种纯电,可能需要2小时,按照车型来划分的话,识别用户车型真伪的成本又太高了。其二因为是否免费是停车场的政策,那么降低这个时间还需要停车场同意。有同学会说停车收入增加收入,多好啊,他们肯定同意。但实际上商业世界复杂很多,很多充电的停车场都是在shopping mall里面,免费2小时,等于让一个有车的高价值顾客在shoppingmall里面逛2小时,这个也很划算呀。这个方案落地的难度比较大;
方法2:充电多久就给多少免费时间,最高2小时。就是说,你充电9分钟,那么就给你9分钟的免费停车,充电50分钟就给你50分钟的停车免费时间。这个方案的难点在于,其一需要和停车场的计费系统打通,并且做一个比较精准的停车时间减免的计算,其二和方案1一样,也要停车场的同意。但是看起来比方案1有更高的可行性。毕竟打通系统比识别车型的真伪要容易。
方法3:学习特斯拉,收取超时占用费。我们先来看一下特斯拉是如何收取超时占用费的。【如果车辆充电已经完成但车辆仍停在充电车位,则会产生超时占用费;倘若车辆在开始计费后的 5 分钟之内驶离充电车位,则不会被收取该次超时占用费。此外,仅当所在超级充电站内的空闲车位小于或等于 50% 时,才会产生超时占用费;当所在超级充电站内没有空闲车位时,则会被收取双倍的超时占用费。】特斯拉的规则,简单易懂,超级空闲即小于50%的情况下,不收;超过50%开始收;全满的情况下加倍收。那么小桔能这样做嘛?显然不行。因为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站都是自建的,想怎么收费都可以,但是小桔的充电桩是第三方的(比如我常去的地方就是BP建设的充电桩),停车场又是商场物业管理的,所以这个超时占用费用怎么看都很难有通畅的商业关系去收上来。这个也从侧面说明了平台化的管理和自建自营的差异性。平台化规模化的速度很快,但是很多的规则策略调整却异常麻烦。这条路看来也很难走通。
方法4:充电完成后X分钟内挪车给停车费减免优惠,不挪车不给减免。这个方法可以说是方法2的增强版,但是区别在于,主动权在小桔手上,这个主动权怎么理解呢?大家其实想想就能明白,停车场是如何识别哪辆车要减免哪辆车不要减免的呢?一定是小桔主动告诉停车场的停车管理系统的。那么只要小桔这里把逻辑改动一下就可以了,甚至可以不用告知停车场(我指的是产品逻辑而非商业逻辑的不用告知)。这么做的难点只有一个,就是和停车场达成一致,剩下的策略都掌握在自己手上。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是一款可运营的业务策略,可运营怎么理解呢,就是完成X分钟,可以自主掌握,比如可以按不同城市、区域、时间段、用户等级进行设定。大家可千万别小看可运营这3个字,很多业务目标达成的抓手就在这个上面。
通过这4个方法的比较,大家不难看出方法4,应该是作为外人的我所能推断范围内的最优解(毕竟很多真实的业务模型,必须内部人员才能知晓)。
通过这个事情和分析,大家可以发现很多情况下,单纯的依靠产品策略本身的迭代优化其实很难达成既定的目标,原因就在于产品可发挥的空间太小了,尤其是在类似充电这种非常细分的领域中。更多的是需要依赖业务策略规则的重新设定(不乏商业合作关系的重新构建),才能更好的取得效果。所以,各位产品同学,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去思考如何更好的采用业务规则的迭代优化来达成目标,而不要拘泥于产品本身。
作者:超级大头,8年+各类中后台产品设计经验,个人公众号:产品经理两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