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 道与术,是饱具争议的话题,又是一个比较宏大的话题。本文作者以产品经理的角度,发表了自己关于产品之“道”的说法,与你分享。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主题——我心中的产品之“道”,把自己的理解一一道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将依次从怎么理解产品之“道”、“道”之无处不在、我心中的产品之“道”三个层次开始展开解说。
一、怎么理解产品之“道”
提到“道”,你会想到什么呢?是道路、道理、天道,还是什么。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道”的解释和理解,早已有之,古人先贤一直都在寻觅中,有着各家的说法。
1. 老子之“道”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至今仍为大家所拜读。
其中《道德经》开篇第一章这句话,想必我们都不陌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处的道是指宇宙的本体跟起源,而且是不可名状的,一种抽象化的概念。
在这里是从哲学角度寻找“道”的真义,寻求万事万物的起源,可以总结为哲学之道。
2. 孙武之“道”
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所编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在《孙子兵法》的“计篇”中就开始讲到战争胜负的五事七计,其中五事分别是“道、天、地、将、法”。
这里的道是政治,即指人民大众支不支持战争,君主与百姓是否同仇敌忾,可以总结为兵家之道。
3. 我的产品之“道”
那么对产品而言,产品的“道”是什么呢?
是解释万事万物的起源吗?是阐明胜败之学说吗?我个人理解,这些都不贴切,也不符合现在产品的理解。
我心中的“道”是各行各业都必须遵守的、有理可据的本质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这“道”就像无形之手,它推动着行业及产品的发展。
二、“道”之无处不在
作为产品人,在我的过往经验中都是琢磨怎么满足用户需求、设计产品功能、更好的产品交互及视觉效果,觉得做好这些就足够了。
然而,不断的产品挫折和失败,让我发现做好这些是万万不够的。我所经历的公司,就产品而言,都满足立了用户的需求,都有着友好的用户体验,但是最后都没有继续走下去,或中断或宣告失败。
心中存在疑问,为什么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有的成功,而有的失败,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这一切的原因都有着一条隐藏的手在推着我们的产品成功和失败。
1. 行业的更迭
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新兴行业的崛起,老旧行业的衰败。
在目前全球公司市值的排行榜中,你会发现早期排在前十的石油、钢铁等产业,已经一步步被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所取代,随着现在人工智能、5G时代的到来,这一排行趋势还会有一场大调整。
随着数码相机的出现,以前遍地大街的柯达胶卷冲洗店,现在已找不到它们的身影;随着智能手机的到来,曾经的巨无霸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手机品牌在市场上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苹果、华为、小米等手机品牌。
世界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推进,且带来的每一次生产力的变革,都会引起产业、行业的巨大波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正如小米总裁雷军提出“飞猪理论”——风口站对了,猪也可以飞起来。
2. 产品的兴衰
你是否还记得腾讯微博、天涯社区、人人网、快车等这些产品?
新浪微博打败了腾讯微博,从此人们提到微博,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新浪微博;曾经风靡校园的校内网早已经消弭,只能存在记忆之中;国内最老牌的音乐播放器——千千静听,你还能找寻到它们吗?
以上的失败与没落,你可以理解为是战略调整失败、资本运作失败、市场布局失败等原因所造成,但其实质是他们的产品已经不符合当前时代的需求,这是产品兴衰的一种必然。
3. 思维的升级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领军人物,人才的变革都在不断重构和打破固有的知识体系。
早期的产品经理的岗位随着行业的发展,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走向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公司对产品人的要求更高,而不是仅仅是画画原型、整整文档而已。
产品经理的岗位区分由开始分为C端产品经理和B端产品经理,到现在又细分为增长产品经理、人工智能产品经理、大数据产品经理等,岗位更加细分,职业更加专业。当然,这对于产品人的技能、知识储备,尤其是产品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产品人才供给变化来说,普通的产品经理变得供大于求,而专业的产品经理,仍然还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
对于我们产品人,更需要依据行业的趋势,产品的演进过程,重构自己的产品思维,以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
三、我心中的产品之“道”
那么你理解的产品之“道”是什么,每一产品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底层思考。
下面根据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所体察到的产品之道,和大家一起讨论,也许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望大家提出建议。
1. 等价交换原则
在初高中的政治课上,大家都应该有学到过经济学里商品的等价交互原则。
在产品中,这里的等价交换原则是指产品为用户提供的使用价值,和从用户中获取的商业价值,在整体上应该是平衡的,也许在某一时段内是不平衡,但拉长时间线,最终使用价值和商业价值会相等。如果我们的产品打破这一原则,最终是会走向失败之路的。
当初的韩国三星手机长期霸占我们的中高端手机近90%的市场,可现在你还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吗?由于三星手机的电池问题,以及对中国用户的不尊重,其使用价值已经远远低于商业价值,甚至威胁用户的生命安全,最终中国用户用行动证明这一原则,把三星手机赶出了中国市场。
当然,如果一款产品并没有给用户带来使用价值,其实际没有解决用户的问题,该企业及产品是无法获得商业价值的。
2. 生命周期理论
万事万物都有开始、结束,没有长盛不衰的事物。
产品也是如此,每一个产品经理都知道产品生命周期,它们分别是进入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落期,在这一点上,我们并不能主观否认这一规律。
那么该如何应对这一规律呢?那就是连续性创新,找出第二增长曲线。
QQ是腾讯的王牌产品,在PC互联网时代的社交产品的宠儿,庞大的用户量和市场价值。在移动互联网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若是腾讯直接对QQ进行移动化,在有效控制资源投入、规避不可预见的风险,是一个比较稳妥的路线。
但是最终结果是,腾讯推出一款新的移动化社交产品——微信,从而带来的腾讯的再次飞跃。
当然还有阿里巴巴当时不惜余力地研发阿里云,在淘宝一统江湖,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代,仍然在寻找新的突破点,吃力不讨好的研发阿里云,最终阿里云为阿里巴巴带来的巨大营收,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支撑点。
3. 供给与需求的原理
在经济学理论当中,有供求平衡的概念,它是指消除供求之间的不适应、不平衡现象,使供应与需求相互适应,相对一致,消除供求差异,实现供求均衡。
我们在考虑产品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需求方,还需要考虑供给方。例如电商产品要考虑供应链上下流;内容产品要考虑内容提供方和内容消费方之间的平衡;线上课程产品要考虑谁来授课、谁来听课等等。
我们在设计内容产品的时候,如果仅仅考虑用户阅读内容,没有考虑内容从何而来,这款产品必然失败,因为内容供给侧都没有保障,又有什么内容可供用户阅读,最终用户会因为单薄的内容而离开。
4. 能量守恒定律
物理学中有能量守恒定律, 即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并且在它的传递过程中间,总量保持不变。
从产品的角度来说,用户在产品的中交互行为是一种能量输入,包括用户在产品使用中所消耗的信息输入、视觉焦点、手势动作等;对于产品系统而言,隐藏在产品之中的计算、算法逻辑等,可以理解为能量输出。
在整个用户使用产品中,能量总和是不变,我们要追求用户的输入与系统的输出保持平衡。一方面为了减少系统的输出负担,而增加用户的输入成本,这会造成用户体验的不佳;另一方面为了减少用户的输入成本,则必然会增加系统的输出负担,两者之间必须保持一个平衡点。
早期支付宝的商品交易,如同传统的银行卡支付一样,需要用户主动输入一串密码才能完成支付;而现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指纹支付或人脸支付都在大大减少了用户的操作,但这前提是系统可以提供的庞大计算支持。
产品人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需要不断追求,在产品技术及成本可支持的情况下,尽量把复杂留给产品系统,把简单交付给用户,提升用户产品的体验。
5. 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想每一个产品人都不陌生。其理论把用户的需求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划分,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
人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基本生理需求后,才会去考虑更高层的需求,也就说先满足客观的需求再满足主观的需求
洞察用户的需求,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要分析产品的需求,必然绕不开马斯洛需求。产品经理在分析需求的时候,要往本质需求方向深挖,从产品需求,往下到用户需求,再往下到马斯洛需求;同时又要用马斯洛需求反哺产品需求,从马斯洛需求,往上到用户需求,最终到产品需求。
可以说,目前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需求都可以延伸至对应的马斯洛需求,若是每一次需求都可以延伸到马斯洛需求,这样的需求分析才会更加全面、立体,实现的需求更有可能打动人心。
在没有线上打车产品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在炎热酷暑或冰冷寒天的户外环境中等车,但是在嘀嘀打车出现之后,就受到用户的喜爱,因为它满足了用户底层的需求,包含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6. 环境-行为关系
行为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当时所处的环境影响,且环境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我们只需要改变用户所处的环境,是能够影响用户的行为。
回到在互联网产品中,用户所处的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产品所处行业背景,社会环境,这是大环境;内部环境是指产品的价值观、产品的架构及功能,甚至可以细化到页面层级。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我们所设计的页面上各个元素,包括的文案、颜色、按钮、布局、交互流程等,都可以有效影响用户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用户行为在一定范围内是可控的,是可以被产品经理所精准控制的。
我们在研究人性、心理、需求的时候,最终目的是要影响用户行为,影响用户判断,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实现产品价值。我们可以为用户构建一个“环境”,或者植入一些环境因素,以达到我们的产品目的。
我们以设计抽奖活动页面为例,具体在实践中该如何做。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页面元素,营造各种微环境影响用户的判断。
例如可以在页面上凸显有多少人参与其中,利用从众心理,让用户觉得这么多人参与,活动一定不错,自己应该参与其中;可以在页面上显示倒计时,突出显示时间紧迫性,通过时间的变化,暗示用户马上行动起来;可以在页面上把奖品呈现出来,标明金额价值,通过看得见的物质奖励来吸引用户行动…除了以上,还有其他各种方式等待大家的各抒己见。
以上是我觉得需要理解和运用的产品之“道”,希望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大家在设计产品中有帮助。当然每个人对“道”的理解都不一样,没有对和错,只要可以指导我们设计正确的产品和正确设计产品,那就是你应该遵循的产品之“道”。